第八十二章 咸鱼太守(2 / 2)

这御史就是个得罪人的活儿,御史中丞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天领着一帮大喷子,到处怼人。专门负责怼皇帝的殿中侍御史唐介,就是他的属下。

这么一位人物,原本在今天的朝会上,是应该一直保持隐身状态的。孔道辅也有自觉,会前严厉约束自己的属下,不能给这次胜利的、成功的、河蟹的大会抹黑。

但所谓严于待人,宽以律己。到了买咸鱼的时候,这位的二愣子脾气发作了。导致的后果就是,他豪言道:“臣愿买一万斤!”

众人皆投去鄙夷的眼神:一万斤?你准备吃多少年?再说了,就你那个得罪人的衙门,你有钱买吗?

赵祯也是好笑:“朕还真不知道,孔中丞这么爱吃咸鱼?你家中何来如此多的人口?”

孔道辅答道:“臣执总宪,也算略有薪俸。一千三百贯钱虽不能即刻拿出,愿官家从日后的俸禄中扣除!”——却原来是黑心的二道贩子赵祯,在方仲永的价格上又加了五十文。不仅自己吃鱼不用花钱,还能小赚一笔。为此,赵祯还为自己深通经济之道得意了好半天呢!

赵祯问道:“孔大人宁愿举债也要购买这许多吗?其中有何深意?”

孔道辅先向周围拱手致歉:“并非在下要出风头,实在是因为迫不得已呀!在下世居山东,家中也算小有产业。那齐鲁之地,自管子‘官山海’以来,便以鱼盐之利冠绝天下。

然自隋唐以来,山东便只致力于煮盐,而忽略了渔获。那有盐可煮的地方终究有数,大多数渔民的生活都是贫困潦倒。无他,隋唐好奢靡,似咸鱼这般粗俗之物如何入得了官绅之口?

我大宋海疆辽阔,更有福建路、广南东西两路等滨海之地万千渔民,面临同样窘境。若方仲永之法可大行天下,臣愿倾家荡产购买咸鱼,只求给沿海渔民一条生路!”

孔道辅虽托言隋唐,但朝中众臣哪个不明白当今之奢靡远超隋唐。一时间,众人俱都面红耳赤,内心痛骂:好你个孔原鲁,你这是道德绑架呀!真是混账!

若是方仲永在场,肯定要夸一声:“你个猪队友呀!咱只是想用官家的名头打开局面,最终还是要靠咸鱼本身的美味征服他们。这才是做生意的正途,这才能保证让更多的人能够从这门生意中获利,而不会人亡政息呀!”

幸亏方仲永有一个(?)老丈人,他的名字叫晏殊。一生富贵、各个方面都富贵、自己的生活却推崇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晏殊。

晏殊在众人眼神的逼迫下,买了三千斤的咸鱼,正想着送给哪些亲朋好友“共享美食”。听到孔道辅把楼盖歪了,急忙“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”。没办法,谁让那到处丢人败兴的玩意儿是自己的女婿呢?看在女儿腹中孩儿的份上,也不能让他的一番心血付之东流呀!

晏殊出列奏道:“中丞大人的心情,想必各位大人也是感同身受。官家夜半饥饿时,连一碗羊汤都不舍得进,更是臣等的楷模。但,臣以为,孔兄的做法有欠思虑!”

好歹给了皇帝和百官一个台阶下,晏殊又道:“孔兄愿破家买咸鱼,自然是道德楷模,我辈榜样,却不知孔兄能破几次家,能买得百万、千万斤咸鱼否?

我那不成器的女婿曾说过,经济就得用经济的手段来调控。在下愚钝,不知典出何处。但在下以为,便是宫中和众位大人以后顿顿只吃咸鱼,能够救助的渔民仍然是九牛一毛,于国更是有弊无利。大家都把身体吃垮了,谁来治理国家?

所以,只有把咸鱼推广开来,让地处内陆的中原人都享受到这来自大海的美食,人人愿吃,人人爱吃。则咸鱼必成餐桌上的美味,咸鱼这一行当必可泽被万民。亦可解内陆平民无肉可吃、体魄羸弱的窘况,各地的盐价也会下降。是吧,程兄?”

程琳笑道:“如此说来,这多吃咸鱼竟有这许多的好处。在下岂非要大吃特吃,才能包住这官位乎?”

枢密使章得象也凑趣道:“同叔兄真是好口舌!不过同叔兄只知民政,不通军略,却是忘了一条。这咸鱼颇耐储存,若是存放得法,两三年亦可食用。且口味甚佳,无须盐酱等物佐配,可为军粮也。就是价格稍微高了点,国库恐不能支应呀!”

赵祯有些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道:“其实价格也没有这么高。”

唐介见顶头上司被晏殊辩倒,出言讥讽道:“晏大人真是好口舌!却不知有何良策,能使这腥臭之物变成晏大人口中的美食?”

晏殊对孔道辅客气,是因为孔道辅年龄长于他,且位列从三品,更加上是圣人之后,天下读书人谁敢不给面子。你唐介是那颗葱,二十多岁的正七品殿中侍御史?

晏殊是理也不理,只顾对赵祯说道:“臣听闻方仲永进咸鱼烹调之法一册,另有海菜若干?不知官家可有依法而行,烹制一二?”

赵祯回味道:“滋味甚佳!且翰林医官许希确认并无任何毒性,反而于身体大有裨益。特别是那海菜,对妇孺更是好处多多呀!”

晏殊道:“既如此,臣斗胆请官家命人印制此册,晓谕各坊里,则往日粗俗之物必成佳肴也!”

尽管方仲永把那咸鱼夸得跟一朵花似的,但腌制类的腥臭是无论如何难以去除干净的,特别是在缺少香料的情况下。

一时间,汴梁城中鱼腥弥漫,方仲永的“咸鱼太守”之名不胫而走。